【导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迎着2025年的朝阳,绵阳开始书写新的篇章。2024,是一种蓄势,走向2025年,绵阳依然会加满油、鼓足劲,沿着高质量发展的大道勇毅前行。即日起,绵阳新闻推出《站在新起点》系列报道,从多角度展现绵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拥有一大批国防科研院所,科技底蕴深厚。探索打破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壁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是绵阳肩负的国家使命之一。刚刚过去的2024年,绵阳重大科技成果频频诞生,成果转化的路径越走越宽。奋力突破、勇为人先,这是绵阳“向科技创新要答案”的写照。 【正文+字幕:】(2024年4月19日,涪江实验室发布2023年绵阳市核医学科技进展,涉及医用同位素和放射性药物、核医疗装备两大类共16项创新成果。 2024年11月, “绵阳造”数控机床(工业母机) 入选省重大装备首台套目录,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精密仪器制造等领域。 2024年11月6日,由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座商用多室质子治疗设备生产基地迎来首台设备下线。 2024年11月7日,长虹中玖闪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e-Flash超高剂量率电子射线放射治疗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 …… 【正文】重大成果频出,“绵阳智慧”频现,相关案例更是持续受到央媒关注:今年9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新质生产力在中国》专栏,用时近8分钟,对“花瓣加速器”“超级显微镜”等硬核“绵阳造”进行了重点展示。透过央视镜头看到,绵阳深挖本地“富矿”,打破院地“两张皮”,变独舞为共舞,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快转化”。 【正文】在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内,一个能够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新型工业CT样机研发完成,这就是我国首个花瓣加速器的样机,可应用于工业辐照、工业CT检测、同位素制备等多个领域。它的分辨率可达30微米,好比在一个大铁块里看到一根头发丝的1/3,技术水平全球领先。 【正文】这样的科技成果正不断转化。由这个团队研发的我国首款医用回旋加速器已经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投入运行。通过它制备出的放射性医用核素,仅需几分钟便可被注射进患者体内,用于PET-CT下对病灶进行清晰的显影。 【正文】如今这个产品已走入了国内30余家医院,还出口到了海外。通过成果转化,越来越多的高端核装备从实验室走入生产线,服务产业民生。绵阳市还建成了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打造出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一个占地4000亩的核医学产业园正在建设中,未来将成为市值超30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 【正文】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以敢于“捅破天”的精神,奋力突破技术“天花板”,通过技术创新与运用,进而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阻梗”,让一个个“绵阳创新”“绵阳智造”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成为城市创新的有力支撑。绵阳瞄准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每个节点、每个主体,一方面深入在绵科研院所,寻找“沉睡”的科研成果,加速让“纸上成果”摆上“货架”;另一方面,从企业入手,摸清企业技术痛点,以揭榜挂帅、对接会等形式,让市场与实验室无缝对接。 【正文】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确定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中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市之大事。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健全科创基金集聚区运营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