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继续关注由四川省广电系统联合举办的“名记者、名主持人增强‘四力’四川边界行”走基层大型采访活动。这一站摄制组来到了攀枝花市的西区,一起去看看那里的发展变化。
【同期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神鸟资讯特邀主持人 鲁亮
“四川边界行”走基层大型采访活动摄制组
今天来到了
攀枝花西区的西佛山
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这一片盛开的蓝花楹
现在三四月份
正好进入了蓝花楹的盛放期
花团锦簇 层层叠叠
但是你能想象的到吗
在几年之前
这里还只是一片荒芜的石头山
【同期声】攀枝花市西区市民
我在这个地方住了30多年了
十多年前这个地方是寸草不生
不要说有花有树了
全是石头
【正文】西佛山片区,位于攀枝花市西区格萨拉大道北面的白岩子山,紧邻西区城区。过去的西佛山乱石成堆,漫天扬尘,每当刮风下雨,山上的石头滚滚而下,不仅对生态坏境造成严重影响,还威胁着西区居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样的西佛山,一度成为了西区市民的“禁区”。
【同期声】攀枝花市西区环境保护局法宣股股长 李布德
首先是生态非常脆弱
石漠化非常严重
第二个原因就是污染非常重
这个地方有28家
小冶炼 小采矿 小炼焦
还有16家非法堆厂
【正文】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从2005年开始,西区区委、区政府开始对西佛山片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以“关、停、并、转、迁”的形式对西佛山片区的污染企业和非法企业进行整治,并从2012年初开始引进业主对西佛山片区进行开发,但面对石漠化治理这一世界难题,整治工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同期声】攀枝花市西区西佛山石漠化造林工程技术小组组长 周贵华
是相当艰难的
一无水
二无土
三无前车之鉴
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
我们采取背土上山
掘井取水
工程治理
来解决西佛山石漠化造林
【正文】为了解决没有土壤栽树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周贵华和工人们一起利用西区城市建设的弃土进行填山。运上山的土,平均覆盖厚度须要达到两米,部分区域超过10米。7年来,工人们运上山的土已经超过了200万立方米。
【同期声】攀枝花市西区西佛山石漠化造林工程技术小组组长 周贵华
土填了后我们还遇到很多问题
坡陡
比如说这个坡很陡
在陡坡上植树
需要解决安全问题
还有哪些问题呢
需要沉降
在陡坡上打坑挖坑
比在平地上
要多出很多技术方面的难题
【正文】没有前车之鉴,作为西佛山石漠化造林工程技术小组组长的周贵华只能在摸索中前行。风沙让树苗不易存活,他便对树枝进行矮化;土壤水份不足、挥发性大,他用塑料桶为树根储水;经过不断地尝试,周贵华终于总结出了一套在喀斯特地貌上栽培植被的方法。2015年,周贵华发明的这项技术成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现在,西佛山已经成功治理石漠化土地5000余亩,同时栽种的蓝花楹正在以每年300亩到500亩的速度增长着。
【同期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神鸟资讯特邀主持人 鲁亮
如今的西佛山呢
在这里已经种植了3000多亩
上百万株的蓝花楹
这里现在也是我们四川
省内规模最大的
蓝花楹集中种植区
而且在未来
这里的规模还会越来越大
盛开的蓝花楹不仅改变了
石漠化的荒山
也提升了西区的城市形象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到这里观光休闲
【同期声】攀枝花市区市民
以前别说走路了
根本没有地方逛
现在呢条件好了
晚上出来遛弯
逛西佛寺
条件特别好
花草绿树都有
【正文】如今优美的西佛山成为了攀枝花市民赏花游玩的打卡地,西佛山片区的居民也看准机会,搞起了旅游业。现在这里,农家乐、餐馆一应俱全,还新建了各类休闲娱乐设施。
【同期声】攀枝花市西区西佛山水上世界总经理 彭中
现在经营情况还比较可以
每天有四五百人的游客
节假日和礼拜六礼拜天
大概在1500人左右
门票收入大概每天在
15000到两万元之间
【正文】从2016年开始,攀枝花西区政府以花为媒,连续举办了两届蓝花楹节,并通过对蓝花楹的宣传进一步促进整个西佛山片区的延伸发展。去年,西佛山片区年旅游收入达到了1200万元以上。
【同期声】攀枝花市西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心主任 林志华
年接待游客可以达到60万人次以上
能够带动拉动数百人的就业
同时形成了我们西区夏季
独特的赏花玩水的
配套的商业购物街区
【主播手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神鸟资讯特邀主持人 鲁亮
天蓝了,水清了,山绿了,音静了。十年间,通过对环境的治理,攀枝花市西佛山片区走出了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让一座荒无人烟的石头山华丽转身为一片千亩花海,让一片200万方的弃土成为了孕育生命的摇篮,埋下了幸福的种子,种下了对未来的期许。从这个意义上讲,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相信,西佛山的蓝花楹会越开越灿烂,西区居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